在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台方形的钢制机器正在运转,从机器上的圆形玻璃往里看,几本泛黄发旧的古籍书页张开,整齐地放置在架子上。
“这是一台为古籍脱酸增强的批量化、智能化处理装置,古籍经过分页、预真空、雾化、真空干燥等步骤,达到脱酸加固的效果。”华南理工大学古籍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樊慧明介绍,这台机器目前最多可同时处理16本书,工作人员在操作屏上可以看到各项数据,方便控制修复过程。
古籍脱酸增强就是用药剂中和纸张内的酸性物质,起到延长纸张寿命的效果。樊慧明介绍,智能化处理装置采用机械与气流相结合方式使书分页,再通过负压方式真空干燥,将书页中的酸和水分压出,以超声雾化方式均匀喷洒药剂,有效防止修复过程中对古籍的不利影响。
“我们研制的机器目前容量是16本书,但可以做到多本书同时修复,一批书籍的修复时间大概在两个小时,比手工修复一本书快了近两天。”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俊丽说。
樊慧明与古籍保护研究的结缘源于一段特别的工作经历。2006年,樊慧明团队接到为文献丛书“广州大典”研制耐保存纸张的任务。在此期间,团队发现一些重要历史文献损毁较严重,在广州市政府等单位的支持下,樊慧明开始走上古籍修复之路。
“不仅古籍修复难度大,近现代文献的保存也不容乐观。”据樊慧明介绍,近现代文献多采用机制纸,酸性强,“造纸时,生产方为了高效低成本生产,所用原料杂、加入化学品多,对纸张耐保存性考虑不足。”
针对纸质文献保护修复难题,广州市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立。目前研究中心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名研究生,都是跟纸张、油墨打了多年交道的“老手”。研究团队通过方法创新、化学品与智能装备的研制,在整本书批量化脱酸加固、耐保存书画和文献用纸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团队科研背景涵盖制浆造纸、材料、化工、印刷、自动控制等方向。”为了提升修复效率,樊慧明团队还邀请了自动控制以及设备研发的高级工程师加入,自主研发设备,希望让修复更快更好。“古籍及近现代纸质文献修复保护任重道远,对大多数损毁程度较低的纸质文献,我们走智能化、批量化修复的道路,才能赶得上、来得及。”樊慧明说。(记者 姜晓丹)
《人民日报》(2022年08月16日第13版)
责任编辑:建兴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