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突破格式化 形象唯适而变 何马篆刻观

发布时间:2022-06-27 12:42:35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刘福桂报道)福州市是国内唯一一个以“福”字命名的省会城市,被誉为有福之州。可谓人杰地灵,自古宗匠陶钧,群才缉熙,文风炽盛。要说石雕,当属福州寿山石雕。寿山石雕名扬海外,成就卓著,名家辈出。著名玉石雕刻家何马先生就是其中一名极具代表性的玉石雕刻大家,何马先生久负盛名,作品创意突破形式禁锢,形象风格不拘表象,总能通过外象赋予神韵匠心、时代气息及思想内蕴,令人仰服观止,惊叹不已,其道范则令同俦神依。

能够结识何马先生,似乎是偶然中的必然,冥冥之中的安排,他是奇人奇才,他的创作追求,堪为励志传奇,有形止于无形,无形回归于自然。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评论过他的文章不胜枚举,不乏有业内大家的肯定和推崇。

何马集诗、书、画、印、雕于一身,是当世工艺美术界罕有的专业素养全面的艺术家。与他交往久了会发现成就他的雕刻艺术有诸多的因素,比如他的篆刻艺术,就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何马先生的篆刻如行云流水般恰到好处,如随手拈来般巧夺天工。

何马的篆刻观,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当问及他的篆刻师从时,他回答:“我从游的老师颇多,世人所知道的无非名师。名师不如明师,遇明师得有福报。还有隐师,无时无处不在。心不静,工不深,行不正是很难感知到的。三十多年来我得到许多贵人相助皆缘于先师郑丹夷先生的福佑,有直接的,更多的是间接的。经过闽地的名胜古寺时,常看到入口处的碑文,那是师公谢义耕先生的手迹,丹夷先生1981年全国获奖的隶书,学得就是这碑文的字体。郑孝禹先生过世没几天,我就梦见他拿许多古代铜印给我看,历历在目。郑先生的隶书和篆刻很细腻,尤擅雕砚铭,他对我的临摹要求极为严格,非临得一模一样不可,是我书法篆刻转型时期的纠偏者。周哲文先生的边款运刀爽利。2001年的一天他向医院申请回家一天,为我写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字,下午写一张,翌日清晨重写一张,然后就回医院,怎料从此竟不回来了。秦玺汉印,西泠大家,当代许多篆刻高手的作品也是一种隐师,他们把精心佳作公诸于世,让我们可以参考,有功德。得明师教引,明理行正道。得隐师点化,自觉而后觉他。”

据了解,何马小时候常用父亲的木工凿子刻过木头。把钢锯片磨制成各种小刀来刻泥块、树根、铅笔头。幼时的“乱刻”,提前体验了刀感。大凡70后出生的人,在小学期间还有写字课,何马的毛笔字在当时常作为同学们的范本。假期在乡贤的指导下誊抄《五言杂字》《增广贤文》等古籍。他的小学老师陈淑娟,写一手柳体好字的堂叔何瑞诚,表伯陈仰焕都是他的书法启蒙老师。在罗源县一中念初中时,许多老师同学的字都写得好,也都成了他的良师益友。在福州念高中时,郑丹夷先生教他书法和古汉语的同时还指导他临摹秦玺汉印,此时算是开始步入行道。看来在基础阶段他和所有学篆刻的学人一样,不同的是他拿刀比拿笔还早。对于一位长期从事寿山石雕和玉雕的手艺人来说,用刀的技法和熟练程度必然有优势。寿山石雕的刀具比较多,时常根据需要而随时改制,这是民间手工艺的优良传统。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何马就改进寿山石雕的修光刀,他为了纪念铁匠冯奇兴,命名为“奇兴刀”,并题字。同时设计多款适合于叶腊石的刻字刀,篆刻界的朋友用了很顺手,这就是传说的“何马刀”。

我发现,他的篆刻和雕刻、书法、文章等有个共同的分水岭,那是1998年。之前,他的各门类研究虽然已有明确的方向,但很犹豫。仿制各家的篆刻形式,对他来说不难,而他的审美强烈地趋向时代感。虽然关注当时的流行篆刻,却不敢吸收太多。这就逼迫他的直觉日渐凸显。可喜的是1997年进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北京的学潮无疑领先于全国,开放式的教育和类似钱绍武、泥人张张锠、祝重寿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的教导,使他的创新步伐更坚定,走得更合乎时代。雕塑造型和设计无疑是篆刻形式感的莫大增益,使他在篆刻上敢于,也善于推陈出新。1998年他请篆刻家林健先生题字,内容是“法无定法”。

九十年代末,睡虎地秦简,里耶楚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等古文字,在书法、文物类的杂志,以及台湾和日本的出版物相继出现。何马的篆刻和书法从此找到了突破点。所以他的篆刻作品带有简帛书的意味。这是他的篆刻风格吗?

“破除风格的迷恋”是何马的一个篆刻观。他不主张艺术风格说,甚至说“破除风格的迷信”。这实在令人惊讶。怎么没有风格?

他对我说:“艺术风格指的是个人作品具有独特的,相对稳定的面貌。是这样理解吗?”我说:“差不多。”他说,“风格是抽象的,说不清。您如果谈我的风格,必然结合您自身的知识经验。所以这一定不是我的见解,而是您的理解。即便我谈自己的风格,也难免或多或少的自圆意识。风格的载体是作品的表现形式,那么只能依据形式来分析才相对靠谱,对吗?” “可以这样理解”我答。他又说“形式是构思出来的,构思是心理活动,由此构想出作品的内容,一般是内容决定形式。而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尤其面对不同的境遇,就产生不同心理。不同的心理组织出的内容必然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复杂的心理作用而产生的形式,稳定吗?”这么讲的确不稳定。他又问:“现在你与我对话的方式和语气,适合用于三岁的少儿吗?”这显然不合适。他接着说:“用粗犷的线条形式表现一方内容为花好月圆的印章,是多么不协调。用元朱文形式表现古道西风瘦马之类的内容,多么怪诞。用同一种形式表现不同的内容,显然是不合情理的”。他认为追求风格无疑将自己的创作之路格式化,所以他不迷信风格,也不迷恋风格。这或许是他不断出新的原因之一吧!

何马的篆刻观二:篆刻是一种生存方式,可以用来提升个人心性。

何马认为,篆刻是他换取生活所需的一种技能,如果技能是自己的爱好兴趣,则是庆幸的。学习篆刻和篆刻创作,要经历许多心理变化。喜、乐、自信、自负、忧、厌恶、抵触、贪恋、埋怨、内疚、激动、昏沉等情绪,时时观察这些,不善者而改之。直至心理通达,提高认知力。

方寸之间方寸心。难怪他的篆刻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根据不同心理需求,整理不同的内容来完成的。我不禁问,要做到这样是很难的,而且人家也不好评价您的作品。

何马的篆刻观三:手艺存在的意义是服务于社会,而不是标榜自我。

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这好理解,但做起来不易。何马说:“您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不同职业,不同性格,不同用心。您都能用不同方式去应对,而且很自然,也只有这样双方才有可能达到共识。如果用一种面目去应对,对您来说反而很难。与您沟通的人更是为难。篆刻本来也是这样。初学时选一种经典的篆刻形式来学,随着对字形、章法、布局的日渐熟悉,运刀也一起娴熟,线条的质量也渐渐饱和,对章法和布局产生认同感。接下来可能出现视觉疲倦,需要美的新鲜感。有了篆刻的体验基础,对不同形式篆刻了解必然增加篆刻的表现力,丰富方寸之间的信息量。同时还要了解各类篆书和文字学。时间久了,积淀厚了,自然随变而生趣,自然地出新意。推己及人,能够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艺,抑引随时地为大众服务。”

“为什么觉得难呢?大体有三种情况。一.偏执与本性的矛盾。在学习过程中执着于某种形式,偏执某种审美,或被先入为主的经验所长期暗示,以致压抑了自己灵性,造成无法随机应变,甚至不接受与自己不同的美。二.贪念名利而扭曲灵性。以某种形式成名,不够内行的追捧者以此作为作者的辨识标准,日久麻木,导致作者不敢更新。三.自身能力和天分的不够。”

有这些意识铺垫,再听他谈他的篆刻作品,似乎有了欣赏的指南。何马的篆刻多数是量身定制,如“钱绍武”印,是在雕塑大家钱绍武先生的教化中悟出来的。为报答饶宗颐先生的题字,刻白文“饶宗颐”印,单刀斜入,崩驳自然,敬仰之心充盈在方寸之间。遵照李木教先生的要求刻细白文的姓名章,李先生幽默、睿智、德如玉,深谙笔墨,因此选用和田玉青花料李来创作。“荣宝斋”之印,用于钤在陶泥上,白文,“宽边”,下刀很深,这样在陶泥上看到是平面上凸起来的字迹。茶叶泰斗张天福先生一百岁生日时,有人请何马刻“茶叶泰斗”之印,何马与张老是忘年交,年轻时常在天福先生家里品茶,深知张老的为人,建议刻《百岁茶人》,天福先生108岁仙逝,恰好是茶寿。

何马的篆刻观四:拓展篆刻的工艺成分,完善印章艺术。

这曾是他在同济大学的讲座题目。他认为篆刻艺术发展到当今,最好是文字语言、文字形式、造型语言、雕刻语言、材质语言的高度统一。比如《瑶贝合质》,词语典出江淹的《水上神女赋》,比喻文章写得滋美。取法汉代帛书的字形,参考黄牧甫的篆刻线条,硬度和质感皆如玉。瑶是玉的一种,雕刻的印纽是海贝,贝和寿山石(珉或瑌,玉的一种)质地类似。印纽大于印章的台面,像一件微型的雕塑作品,具有别致的视觉效果。海贝上刻有纹理。这样造型、篆文、雕刻、材质的处理都围绕着“瑶贝合质”文字内容。作品《解表温中》《接地气》《开窍》都是这样的处理。

作品“石中堂”,则是命题定制,根据私家展馆和收藏机构的性质来设计。

“石中堂”坐落于福州津泰路南,安泰河畔。“中堂”,指厅堂之中,或正中的厅堂。明清时作为内阁大学士的称呼,后来成为一种尊称。这是此印的立意背景。

印章作品包括的内容如下:

1.材质:

芙蓉石印章3.5×3.5×10.7cm,质润有彩,白如凝脂,红黄富丽。

2.篆文:

篆文形式参考“鸟虫篆”, 以传统吉祥图案的“如意”纹饰来取代“鸟虫”。祈愿家业如意吉祥。

3.雕饰:

以“如意状”的螺纹作为装饰基调,线条以长且直为主,象征“蒸蒸日上”。轻微破边,比喻善于突破。整体呈现典雅瑰丽的格调,彰显“中堂”气象。

4.边款诗赞:

玉振金声起

琳琅播四方

问津来福地

安泰石中堂

5.印章顶部雕刻:

印章顶部尚存原石的肌理,在此基础上雕刻“石中堂”的标志图案。图案凸起,形成粗细、文质的对比和统一。与印章底部的篆刻呼应。

材质的色彩、篆文形式、雕饰格调、诗赞内容皆围绕石中堂的时代美感、地理人文来调适。寄托骏业云蒸、福随时至、生意顺绥的祝福。

这两方印章的形式完全不同,哪个好?何马不会给出定论,他的观念中只有适合与不适合。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王锐教授在《能工巧匠何马的印钮艺术》一文中写道:“何马是一个完美地结束印钮雕刻和篆刻艺术各自分阵的艺术家,真正意义上完善了篆刻与印钮艺术的合一。”

责任编辑:建兴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