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14日电(记者张武岳)和煦春风中,在山东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潮水镇庄官村,村民刘文忙前忙后,在自家红薯田里施肥。“用了海肥以后,整体肥料的用量少了,肥效还提高了,今年一定可以再多打一些粮。”他擦了一把头上的汗,笑着对记者说。
刘文种了20多亩地,过去最让他头疼的就是施肥。“用传统肥料总感觉效果不明显,而且我这些地肥料用量很大。”刘文只能骑着小三轮摩托,一趟趟地往返肥料站,费劲不说,红薯产量也没有太大变化。
近两年来,当地生产的新型海洋生物肥料,给刘文的红薯田带来“新气象”。“没想到海肥的效果比那些大品牌的传统肥料好不少,肥料用量少了,红薯产量反而还上来了。”刘文说,现在他一亩地比之前少用5公斤肥料,原先红薯亩产8000多斤,现在亩产10000斤左右,还比以前更好卖了。
“海洋生物肥料是利用海洋中鱼虾贝藻等生物资源,经过提取、发酵等工艺处理后,与一定量的氮磷钾、中微量元素、有机质复配后生产的新型肥料。”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海洋经济发展局党委委员徐希水告诉记者,相比传统化肥,这种肥料对环境更加友好,并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肥料引起的作物抗逆、耕地板结、土壤酸化等问题。
肥料是农耕的基础之一,挖掘海洋宝库,向海洋要肥料,如今在当地逐渐起势。徐希水介绍,当地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海洋肥料产业的先天条件。截至2021年底,全区拥有海洋肥料及相关配套中小企业11家,实现产值7.2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
而这些企业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人员占比大于30%,以高价值知识产权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均超过5项,研发投入强度均高于6%。他们也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开展合作,通过现代生物与化工技术,实现肥料生产过程无污染、无噪音、无废弃,并且保留海洋生物中易被植物吸收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营养物质。
徐希水介绍,这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使海洋肥料产业快速更新迭代,成为当地发展海洋产业的“闪光点”。“让粮食吃上‘蓝色粮食’,海肥陆用是海洋科技发展的缩影,也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海肥好不好,用了就知道。”采访结束前,刘文告诉记者,他也有了新期待:“今年我再使使劲,争取再来场大丰收!”
责任编辑:建兴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