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唯一官方中文网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

三只兔子三只耳:丝路文化融汇的见证

发布时间:2023-01-25 19:21:04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兰州1月23日电 题:三只兔子三只耳:丝路文化融汇的见证

新华社记者张玉洁

一只兔子两只耳,三只兔子几只耳?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给出另类答案:三只兔子竞相追逐,两两共用一耳,形成了“三兔共耳”的独特造型,乍一看就是,三只兔子三只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有吉祥、完整、无限的寓意。三阳开泰、三生万物、三生有幸等词语为人熟知,三兽纹、三雁纹、三鱼共首纹等纹样广泛出现在秦汉时期的漆器、瓦当,甚至更早的彩陶中。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赵燕林介绍,莫高窟出现“三兔共耳”图案的洞窟达20个。隋开皇四年开凿的第302窟中,第一次出现了“三兔共耳”,最晚出现这一图案的洞窟是五代的第99窟。

洞窟顶部的藻井是“三兔共耳”最常出现的位置。赵燕林说,藻井是指宫殿、寺庙、石窟等室内中心的天花板,常常绘有莲、藻等水生植物。由于木建筑易起火,古人便在建筑顶部开“井”,希冀免受火灾侵扰。

莫高窟第407窟的“三兔共耳”藻井,可谓典范之作。该洞窟开凿于隋代中晚期。双层八瓣莲花中,三只兔子奋力追逐、耳朵竖立。莲花外侧,飞天裙带飘飘、翱翔天宇。缤纷色彩与生动造型,让静态画面跃动了起来。

“‘三兔共耳’通过对相同部分的叠加,创造出了新的图案。”赵燕林说,兔子繁殖力强,寓意多子多福、生生不息。兔子是月神的化身,古人常将月亮比作水,因此在藻井处绘制兔子,有“以水克火”之意。

更有趣的是,三只兔子蹦蹦跳跳地开启了一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神奇之旅”:阿富汗的金属盘、蒙古的铜币、埃及的陶瓷、德国的教堂钟表、英国的瓷砖画……上面都有它们的身影。

“三兔共耳”起源何处?对此,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图案来自古希腊,也有人认为其源头是犍陀罗地区。但主流观点仍认为,最早出现“三兔共耳”的地方是敦煌莫高窟。

“梳理已有材料可以发现,‘三兔共耳’图案有‘东早西晚’的时空特点。最早的图案出现在6世纪的敦煌,9至11世纪前后沿丝绸之路出现在中亚、西亚地区,13至16世纪传播至埃及和欧洲各国。这条传播脉络应当是清晰合理的。”赵燕林说。

在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图案的传播互动不止于此。波斯萨珊王朝流行的“连珠纹”、自西域而来的“葡萄纹”等,常常出现在敦煌壁画的边饰中。“卷草纹”的传播与演变,也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

“图案符号是观察丝绸之路文化交汇融通的一个视角,同一类型的图案符号往往出现在丝路沿线相近时代的不同文化遗迹中。整理研究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图案符号,对探寻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文化交流传播史具有重要意义。”赵燕林说。

责任编辑:建兴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